侨领林文镜创造“福清模式”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
2009-05-27
来源:《中国侨商》 作者:晏雯 发布时间:2008.11.01
“福清模式”,是对华人华侨力量的最好诠释,是海外华人情牵故乡的赤诚写照,是侨领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创造出来的报国样本。
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30年伟大历史进程中值得浓墨重彩的新事物。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开发区在带动国家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及区域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当改革的浪潮席卷中华大地,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
有一个人,用近20年的时间,大手笔地在自己的家乡立下诸多创举:创办中国第一个侨资经济开发区——融侨经济开发区、第一个侨资工业区——元洪投资区、第一个侨资中小企业集中区——洪宽工业小区。在改革的大潮中,他开创了以侨引台、以侨引外、以侨引侨三大吸引外资手段,创新性打造了“福清发展模式”,他就是著名的华商领袖——林文镜。
在福建东南部的有一个座古城,福清县。这里曾经一度非常贫穷,穷得连当年祖籍福清的福州市副市长,在大庭广众面前不敢开口说福清话,不敢承认自己是福清人。如今,在福清,几乎每个人都会说:“没有林文镜,就没有福清的新面貌。”
林文镜出生在福清,因为贫穷,祖父辈去了南洋打拼,其7岁时从老家来到东南亚,16岁开始闯荡商海。17岁那年,父亲一病不起,临终前将一家老小托付给这个尚未成年的长子。白手起家的林文镜从此发奋图强,与朋友一起组建了林氏集团。经过数十年奋斗,林文镜除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水泥厂、面粉厂、还拥有自己的矿山和船队,个人资产一跃达到数十亿美元,成为名震南洋的一代巨商。
输血不如造血
成功后,林文镜就开始惦念离开多年的家乡,他不停地给村党支部、县里的侨办写信,询问家乡建设是否需要钱,在那个极“左”的年代,他的满腔热情换来的却是家乡造反派的拒绝:“我们无产阶级不要资本家的臭钱”。
从1975年开始,他频繁和家乡政府沟通,以辗转捐资帮助福清县阳下公社溪头村发展经济,先后拨巨资为村里买机器、办工厂、修桥修路等。1977年文革结束的消息传到南洋,他开始向100多位沾亲带故的乡亲汇钱,这种未曾谋面的捐赠持续了整整8年。
1977年春天,林文镜以捐资形式帮助福建建起第一批村办企业,并创立了福建省改革开放第一个华人华侨设立的发展基金——洪宽发展基金,将村办企业收入的40%用于扩大再生产,60%用于村民福利和公共设施建造,溪头村为此成为中国第一批实现全员福利制度的村庄。
1985年,林文镜要率领东南亚考察团回乡考察,得知消息后,满城父老奔走相告:大恩人林文镜要回来啦!回到家乡,眼前的情景深深刺痛了他的心,寄回那么多钱,小乡村依旧没有脱贫。结束考察的前一天,在福清县全体党员干部大会上,林文镜掷地有声:“输血救不了家乡,我要送家乡一部造血机器!我要用5年时间帮助家乡工业产值达到5亿美元。”
此后,林文镜将海外几十亿美元的产业托付给合伙人,赶赴福清,帮助家乡脱贫致富,1990年,林文镜与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签订了《帮助福清脱贫致富五年计划》,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政府签约无偿改造家乡的华侨。
筑巢引凤以侨引台
福清与台湾不但在空间距离上最近,而且在亲缘上更近,在文化、语言上相通,为了吸引台商投资福清,林文镜投资1000万美元,在福清建起了第一座星级酒店,还在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华侨与政府合办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融侨开发区。新生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能在“六、四风波”之后的招商冬天中得到成长,原因是林文镜自费在台湾设立招商办事处,自掏腰包当起了“招商大使”,连续几年频频穿梭于东南亚和海峡两岸,平均每月都带一批台商到福清考察。有一次,他亲往邀请一位台商赴福清投资,正碰上这位台商家里办丧事,二话没说,他就在台商家行起了致祭礼,令这位台商感动不已——他想不到德高望重的林文镜居然会为家乡如此真诚付出,很快答应在福清投资办厂。
在林文镜一再赴台招商的努力下,台资冠捷电子来了,太平洋塑料来了,一批又一批台商、外商纷纷来到福清,融侨开发区很快就成了港澳侨台商投资兴业的热土。虽然他花巨资带进来的台商,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留下来,但由于他们的进入,福清如期实现第一个脱贫致富“五年计划”——实现工业产值5亿美元。有人形容把台商引入福清这条横跨海峡两岸的路,是林文镜用银子和百倍的诚恳铺成的,他自己说:“只要心诚,上天都会被打动!”
第二个 “五年计划”出炉
在实现第一个脱贫致富“五年计划”后,林文镜又默默地为福清制定了第二个脱贫致富“五年计划:帮助福清年工业产值提升至50亿美元。但是,福清是缺淡水的县份,连生活用水都很难保证,如何能做大工业?水,纯净的淡水,成了制约福清大发展的瓶颈。
林文镜与县领导商定引闽江水进福清。但“引水工程”至少需要8亿人民币,这是当时福清财政无法承担的。并不富裕的家乡百姓几乎人人都挤出钱来相助,也只凑了6000万元。林文镜发动海外乡亲捐资,一次东南亚之行,募捐到了“引水工程”的资金,而这其中林文镜是捐款最多的华商。“引水工程”终于建成——在地下60米处筑了一条每秒流量15立方米的大隧道,绵延21公里,将闽江水送到福清千家万户和数以百计的工厂。
福清没有港口的现状,也成了实现第二个脱贫致富“五年计划”的“拦路虎”。林文镜自费请人勘探、设计、建设,开掘了福清历史上第一个海港——拥有一个3000吨级泊位的下垄港。紧接着,林文镜又投资在元洪投资区里,建成福清历史上第一个万吨级海港——拥有一个3万吨级面粉专用码头的松下港。
淡水、港口,再加上第一个“五年计划”打下的基础,保证了福清第二个脱贫致富“五年计划”的提前实现,福清也由在全省64个县(市)排名第58位跃升至第2位。
江阴大开发
当年,为林文镜“要造血”的豪言壮语用力鼓掌的福清县外经委副主任林权,后来成为融侨集团副总裁,谈起林文镜的宏图伟业,他对记者提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江阴港”。意外发现的世界级良港为江阴码头,林文镜奔走了10余年。
1991年,福清“元洪投资区”成立。为了加快建设步伐,1992年初,林文镜计划再增建一个大型水泥项目。当时供面粉专用的元洪码头已经不适合再建水泥专用码头。于是,他向福清市申请另选港址新建码头。
从那以后,林文镜和时任福清市委书记的练知轩,徒步500里进行实地考察,沿着福清的海岸线徒步走了一圈,最后,他们来到了江阴。江阴三面环海,港道宽、港湾大,终年不冻。东北部有龙高半岛大陆架的掩护,港区避风条件极好。尤其是南部有一片广阔腹地,这是许多港口所没有的优越自然条件。站在江阴半岛岸边,林文镜很自然地想到新加坡,想到阿姆斯特丹。他出资800万人民币做勘测、规划,自掏100多万人民币奔走世界各地推介江阴半岛。
让林文镜持之以恒开发江阴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台湾,江阴距台中100海里、基隆150海里、高雄180海里。台湾只有高雄有一个10万吨级的港口,但没有腹地,已不能满足台湾企业的需要,台湾企业必然要借重江阴港。“江阴码头将成为大陆和台湾共用的码头,共用的心脏,”林文镜说,“我的血管里流的是中国人的血,两岸的分离让我心痛,我做梦都盼着两岸能早日统一,因为团结起来的中国人将更有力量!”
林文镜的亲力亲为已见成效。如今的江阴吸引来众多台商,甚至有不少台商投巨资在江阴建码头。经过了八年的努力,2000年,福州江阴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4年7月江阴港正式对全球开放的5万吨级集装箱一号码头,已开辟了西非、美西、日本、地中海4条国际干线和10余条国内航线,并一举进入中国集装箱吞吐量十大港之一。
在江阴半岛大开发中,林文镜的目标长远,他为未来的江阴描绘了一副美丽的画卷:努力把江阴半岛建成“亚太矿砂运营中心”、“东南粮食物流中心”;打造“台湾工业区整体移植大陆样板”,借助这个平台真正实现推动海峡两岸“三通”和祖国早日统一。不遺余力地推进江阴半岛的开发,是林文镜第三个“五年计划”的重要内容。
“围绕江阴港可做的事大得不得了,100年也做不完。”林文镜谈起江阴港,兴致勃勃,“我要以福清、福州为基地,把这里建成一个庞大的华侨华人创业园!”
融侨集团副总裁林权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2003年林文镜先生来北京开会,席间突遇身体不适,被紧急送往中日友好医院,家里亲属得知消息纷纷赶到北京,在重症监护室的林文镜突然说有事要交代,点名的不是亲属,却是原福清县委书记练知轩,练书记如负重任,不料在病床上,林文镜讲的依旧是发展江阴的一系列想法。他交待:“假如上帝真的把我带走,一定要把江阴港搞好。”80岁高龄的林文镜身体力行着“为家乡不遗余力”的誓言。“他这种爱乡情结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没有办法不影响周围的人”,林权这样说。
新侨主义者
福清,历史上就是著名的侨乡,改革开放以后更有30万人走出国门,成为新一代华侨华人。林文镜首先提出“集合新侨力量造福家乡”的观点,他曾率领新侨参与福州、重庆、武汉、南京等地建设,还率领新侨参与江阴港建设。对此,融侨集团副总裁林权说:“他把钱留在国内,事业留在国内,把父母亲的骨灰留在故乡,将来自己的骨灰也要留在故乡。这样一来,他的子孙后代怎能脱离故乡?”通过经济联系,让新一代华侨华人把根留在中国,延续民族认同感,这是林文镜一直以来的愿望。
为了使更多的海外新侨造福家乡,2006年8月,林文镜在参加江苏海外教育基金成立大会时首次建议国家设立新侨银行。“华侨通过银行保障财富,政府由此集中资金,投入国家建设,这不但可以留住新侨,还能通过经济纽带为中华民族永远留住一支坚实的海外力量。”林文镜这样呼吁。
年纪虽大了,林文镜对家乡的关注从未停歇过,中国西部日益扩大的沙漠面积成了他这两年心头的痛。副总裁林权说,对于中国沙漠化状况,林文镜始终难以释怀,早在20年前就有过参与改造中国沙漠的想法,为此,林文镜还专程考察了美国西部、以色列和迪拜等地,探索世界各地“将沙漠变绿洲、让沙漠变成黄金之路”的成功做法。
融侨集团副总裁林权先生回忆说,林文镜曾对集团高层指出“我年老了,你们要答应我,沙产业十年内你们一定要做!” 近些年,林文镜还详细研究了“两弹元勋”邓稼先沙产业理论及实践情况,他计划,将新侨的资金、能量与中国城乡剩余劳动力,特别是下岗工人结合起来,按照国内外治沙成功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大规模改造沙漠。
已经80岁高龄的林文镜依旧壮心不已,他的“福清新发展计划”包括了五项内容:把江阴港建成世界最大深水良港;洪宽村建成两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打造达到发达国家人居水平的福清新城,同时改造老城,从而打造展示中华文化的旅游胜地;还要把冠捷电子集团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研发能力最强的显示器及相关产业的研发制造基地。他说:“如果能够集合新侨力量,为振兴中华再多出点力,我这辈子也就满足了。”
有一种力量中国独有
20年风雨路程并非坦途。在故乡人以为是天方夜谭和海外华侨纷纷反对的情况下,林文镜靠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故乡的执着热爱与奉献精神,终于取得了巨大成功。“敢想、敢说、敢做、敢牺牲”融侨集团副总裁敢这样评价林老先生,“几十年奋斗,他也遭遇了诸多挫折,被人家骗了几亿美金,他虽然心疼但是却比一般人想得开。”林文镜曾对部下这样解释:“开拓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刚开始所有的投资都是自己上门把别人请来,但只要家乡最终能够实现发展,这就是一个愉快的过程,付出点代价在所难免。”
“没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我这一辈子也没有机会回来报效家乡”林文镜说邓小平是自己的恩人,林文镜用脚踏实地的几大步,将福清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县,带成一个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工业城市,还催生了一座现代化的世界级大港。他说:“这些成就靠的就是邓小平说的那句话——摸着石头过河。”
2006年,记录林文镜帮助家乡脱贫致富经历的《他改变了家乡——林文镜回乡十八年》一书在香港出版,据书中介绍:林文镜为家乡建设,放弃了江泽民、朱镕基送来的投资机会,放弃了出任侨居国内阁部长的机会,朱镕基送给林文镜一个别号:福清主义!
身材高大,腰板硬朗的林文镜头脑和心态比年轻人还年轻。他热衷体育运动,排球、羽毛球、篮球、网球样样都喜欢,他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参与组织海外华侨和平排球队,还到北京参加过运动会。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林文镜十分激动,天天关注比赛,他认为这场百年盛会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的新形象。
“有一种力量中国独有,有一种力量不可估量,有一种力量期待喷发”。这几句话来自林文镜创办的融侨集团的内部刊物《侨声》。不上富豪榜、不让立碑,不修故居,不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捐建的公益设施。林文镜的心愿单一而宏伟:集合更多的世界华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资讯
2023/03/19
2022/12/27
2022/07/25
2022/05/27